电影市场“热辣滚烫” 中国文化扬帆出海
今年是中国电影(600977)诞生120周年。一个多世纪以来,中国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变迁,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追求。
8月7日,国务院新闻办举行“新征程上的奋斗者”中外记者见面会,五名电影行业从业者代表围绕“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生活”主题进行交流分享。
值得一提的是,据网络平台数据,截至8月7日,2025年度全国票房(含预售)破350亿元,用时219天,较去年提前55天。
电影是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
眼下,《南京照相馆》正在热映。该片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创作,取材于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真实罪证影像。“希望这部影片让更多观众在光影中铭记历史、珍爱和平。”青年导演申奥说。
申奥深入挖掘社会题材,注重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,先后推出了电影《孤注一掷》、网剧《新生》等多部热映热播的作品。在他看来,电影是传播主流价值观、彰显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。
上海电影(601595)(集团)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隽带来一个“小猪妖”毛绒玩偶,这是最近热映动画电影《浪浪山小妖怪》的四个主角之一。“这是一部动画片,也是一部写给我们当代成年人的寓言。”
近年来,上海电影(集团)有限公司出品了电视剧《繁花》、动画剧集《中国奇谭》、动画电影《浪浪山小妖怪》等作品,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。
“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动画电影,要有打动人心的故事,要有能与观众产生共鸣的人物角色,还要有可信的世界架构。”追光动画文化传播(北京)有限公司制片人、动画师宋依依举例说,2023年上映的动画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中的李白和高适,虽然是盛唐诗人,但他们少年时的壮志凌云、壮年时的豪迈乐观、晚年时的豁达开怀,以及跨越几十年的真挚情谊,都能不同程度打动各个年龄层的观众。
宋依依在《长安三万里》《聊斋:兰若寺》中担任制片人。“我们一直坚持‘中国团队为中国观众讲述中国故事’的创作初衷。”宋依依说,目前,追光动画已经上映的动画电影主要分为“新传说”“新神话”“新文化”三大系列。她透露,2026年,追光动画还会推出三国和水浒两个新的系列,正在制作的《三国第一部:争洛阳》预计明年暑期和大家见面。
沉浸感和社交属性是电影独有优势
近几年兴起的短视频以及微短剧对电影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。“当下,我们的生活环境、娱乐环境、传播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。但是我们很庆幸,观众没有远离电影,电影的魅力依旧。欣赏好的电影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刚需。”在王隽看来,独特的社交属性和沉浸式体验,使电影始终具有强劲的竞争力。“我们要在内容创作上下苦功夫,探索电影新题材,努力拓展电影的创作空间和表现形式,塑造鲜活形象,讲出动人故事。”
申奥表示,回看百年影史,电影经过了多轮冲击,但始终具备着独特的技术优势与叙事优势。“微短剧具有轻量化、观看环境不受限制、更新和迭代比较快等优势,但是电影的优势是篇幅、沉浸感。”申奥认为,微短剧跟电影也不光是竞争关系,也存在很强的互补关系。这两者不一定是要争夺观众,而是共融、共存,去满足不同观众在不同观赏条件下的不同需求,从而达到多元、立体的视频生态效果。
对于电影的沉浸感,墨境天合无锡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、视效总监魏明表示,电影能够带来极度视觉体验,观众坐在电影院里面,可以看到电影创作者给观众提供的每一个演员的情绪和矛盾、故事的核心和主题,以及奇幻的未知世界。这是电影的魅力,也是观众看电影和看短视频、微短剧最大的区别。
基层电影院是重要的文化阵地。今年春节期间,贵阳越界影城凭借巨幕画幅的观影效果,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影迷“为一块屏奔赴一座城”。
“我们要通过技术升级,强化大银幕的声画优势,为观众创造沉浸式体验。”贵阳越界影城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开放表示,将强化影院的社交属性,做好票根经济,结合“电影+文旅”“电影+美食”“电影+体育”等,满足观众多元化的体验需求,促进电影与多个产业融合发展。
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
电影从来是艺术和技术结合的产物。魏明从事视效创作已有20年,近年来陆续参与完成《流浪地球2》《解密》等电影的视效制作,见证了中国视效行业从蹒跚学步到逐步成熟的过程。在他看来,2019年的《流浪地球》更是一个全新的转折点,开创了中国电影硬科幻的新篇章,也让中国本土的视效行业有机会站在世界舞台上。
技术的进步,也让动画电影在更多新领域有了拓展的可能性。宋依依说,上世纪90年代中期CG动画诞生了。动画电影里面的角色和场景,都是数字人和数字资产,和现在新兴的AICG、元宇宙等科技天然契合。但宋依依同时强调,“电影的核心在于情感共鸣,在于艺术表达,在于人文思考,这些都依然依赖人类创作者的判断,是AI不能代替的。”
电影的国际传播性和影响力强不强,是衡量电影强国的重要标志。“中国具有非常广阔的电影市场,我们这一代的电影人也背负着将中国电影推到世界、推向海外的使命。”申奥说。
申奥认为,中国电影要实现从“中国符号”到“中国精神”的升级,要避免中国元素的堆砌,去展示中国文化内核和中国精神。在跟世界衔接的时候,除了已经立住脚跟的武侠片、动作片、古装片外,还应拓展多类型的影片,比如悬疑片、青春片、科幻片、爱情片等。
王隽表示,要努力拓展海外市场、渠道和资源,一方面,挖掘中华文化的美学精神;另一方面,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。“我们正加大影视作品‘出海’力度,拓展海外市场、渠道和资源,让更多优秀作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。”
宋依依介绍,从2006年的第一部动画电影《小门神》到今年的《聊斋:兰若寺》,追光动画一共有10部动画电影上映,每一部都会做海外发行。“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,做好中国文化出海的桥梁和信鸽。”